辽阳县的经济
辽阳县西部平原,地处诸河下游,地势低洼,素有“九河下梢,十年九涝”之说,是千百年来水患的严重灾区。从1958年起,开始逐年较大幅度地增加投资,改造农业生产条件。至1988年的31年间,先后建成辽阳、柳壕、邢家三个自流灌区和穆家、唐马寨、小北河三个深井灌区;建水田井和水田补水井881眼;电力排灌站52处66座。
1988年辽阳县粮食和大豆播种面积98万亩,总产量299393吨;商品粮达到98110吨,是总产量的32.77%。全县农业总产值22065万元,共中,种植业11624万元;林业639万元;畜牧业3780万元;副业5562万元;渔业460万元。
2010年,辽阳县粮食产量实现42万吨,农业总产值实现39.8亿元,是2005年的1.7倍,年均增长10.7%。农业增加值实现19.8亿元,是2005年的1.7倍,年均增长10.6%。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,其中设施农业已扩大到9.5万亩,蔬菜总产量实现40万吨,认证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农产品分别为91个、5个和1个。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,实施人工造林18万亩,其中三北防护林2.4万亩、退耕还林1.7万亩,封山育林3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47.6%。累计建成养殖小区200个,辽阳县生猪饲养量70万头、羊30万只、家禽3000万只,肉类总产量7.7万吨,禽蛋总产量6.1万吨,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8%。渔业生产态势良好,成为全省5个渔业倍增先进县之一。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,龙头企业发展到90家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,连续五年荣获“大禹杯”。新建大型沼气池2座,中型沼气池11座,农村户用沼气池4100个。引进推广农机新机具3900台(套),推广农机新技术12项,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3%。阳光工程累计培训农民2.6万人,设施农业培训6500人,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户,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。 辽阳县内工业除部分采掘工业外,主要是加工工业和建造业。到1988年末,辽阳县有工业企业3552户。主要工业行业有矿业、建材、机械加工和轻工业等,主要产品有原煤、铁矿石、硫铁矿石、水泥、锯材、罐头、啤酒、布匹、麻袋、皮鞋、服装、家俱、油漆、砖瓦、农用水泵等30余种。
到2010年,辽阳县工业总产值实现560亿元,2005年的3.1倍,年均增长25.0%。实现工业增加值138亿元,是“十五”期末的3.7倍,年均增长29.9%。装备制造产业不断成长,辽宁新风企业集团添补国内空白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2010年建成投产,辽宁三三机床有限公司4项全国首台(套)特大型数控机床样机通过测试,辽宁博际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世界第一台50万伏高压干式电流互感器已挂网运行,装备制造业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。电子材料产业稳步壮大,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、电线电缆等产品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。钢铁及钢铁制品加工业经过升级改造后保留近100家,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。规模企业2010年已达355家,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。提前并超额完成省、市下达的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任务。企业科技含量持续提升,“十一五”期间,申请国家级、省级和市级名牌分别为2个、4个和15个。 建国初期,辽阳县在66个村办起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。1953年实行对粮食贸易统购统销,初步形成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。
1988年辽阳县有商业网点3331个。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418万元。县内有集市31处,畜牧交易市场七处。刘二堡、小北河、沙岭、隆昌、河栏等乡镇的集市贸易市场,成为农村物资交流的重要集散地。1988年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2839万元。外贸出口商品16种,总收购额1224.4万元,出口销售收入937.75万元。
2010年,辽阳县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.5亿元,是2005年的2.7倍,年均增长21.9%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4.7亿元,是2005年2.1倍,年均增长16.3%。正德商城、贺尊商厦、福民大市场等商贸设施进一步完善,传统服务业持续提升。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,超市、专卖店、便利店、连锁经营、金融、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。
2010年申报国家3A级景区1处。房地产开发面积五年累计达260万平方米,约4万户居民喜迁新居。6家货运公司和4家出租汽车公司“十一五”期间货运周转量累计达5万吨、累计运送旅客1900万人次。商品流通业服务人员达5.5万人,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渠道。
多重随机标签